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治调研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推进新时代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
来源:苏州市司法局   发布日期:2022-01-05 13:24   访问量: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并系统阐述的“十一个坚持”,其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新时代普法工作要向纵深发展,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努力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普法工作的生动实践。

一、坚持思想引领,不断深化普法工作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苏州市围绕中心大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在强化政治担当、提供优质内容、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面上下功夫,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苏州市先后获得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等荣誉。

(一)强化政治担当,重点领域普法成果丰硕

近年来,苏州市普法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化普法工作的政治性和时代性。2018年率先建成的苏州市宪法宣传教育馆,在总体思路上,牢牢把握宪法宣传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把宪法宣传教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宪法宣传内容,促使群众巩固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强化宪法信仰。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726批次75953人次,宪法宣誓70批次,入党宣誓42批次,青少年成人礼27批次。2020年打造苏州法治建设展示体验馆,紧紧围绕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呈现详实的法治发展历程、丰硕的法治建设成果,起到了更好地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更强大的法治建设力量的作用。2020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之际,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苏州市国家宪法日活动在苏州广电总台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活动,近600名机关干部参加现场活动,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全市10个板块齐动员,共同传递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苏州的决心和信心。国家宪法日前后,苏州市组织开展党员学宪法学党章考试、大中小学校同上“宪法课”、宪法宣传进基层进企业进影院进公共场所进网络等10项活动,进一步推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推进宪法精神在苏州落地生根。2021年初,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论文、心得征集活动,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首要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提供优质内容,群众参与普法积极性高

苏州市普法工作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法治文化需求,开展丰富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连续举办七届法治文化节,有力推动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潮流文化、旅游、体育有机融合,法治骑行、法治游园会、宪法情景诗歌大赛、普法达人演讲比赛等70多项法治文化活动轮番举办,吸引了700万群众参与其中。2012年以来,连续多年与市滑稽剧团合作创作法治文艺节目,开展法治文艺巡演60多场,与市灯谜协会合作开展六届元宵法治灯谜活动,充满苏州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活动得到群众热情响应。昆山市、太仓市、姑苏区分别打造“法治微电影”“法治微小说”“法治灯谜”等区域特色法治文化品牌,将“文化搭台法治唱戏”推向新高度。通过有奖征集形式大力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创作,近年来累计征集到法治文化题材微电影、书画、诗歌、公益广告、非遗作品等上万件,极大丰富了法治文化作品库,在近几年的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中,苏州市获奖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紧跟时代潮流,普法辐射力全面提升

一直以来,苏州市努力在增强普法宣传亲和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在更多年轻的平台上积极发出法治“好声音”。早在2013年开通“苏州普法”微信公众号和“e同说法”APP,持续通过优质的普法内容、“指尖学法月月赛”以及线上线下互动,吸引群众关注,目前“苏州普法”微信粉丝保有量达24万以上。2020年,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抖音话题挑战赛,累计收到防范金融风险主题抖音视频300多部,累计观看量达600万人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组织力量,率先制定“苏法十条”,研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普法产品6类138项。主动与相关单位对接,将疫情防控法律指南等系列法治文化产品嵌入“苏城通”,及时有效提升公众随手获取法律指引和普法内容的便捷度。抓住民法典出台和打造“姑苏八点半”的有利时机,主动将民法典宣传与复工复产、发展夜市经济相结合,在闹市区观前街开展“法治夜魔方”系列宣传活动,每周五晚举办一次,重点宣传民法典、食品安全、垃圾分类等7个专题,以小品、快板、微电影、歌舞、有奖竞答,以及通过“苏州锦鲤”投放学法消费奖券等多种更时尚、更接地气的形式,吸引群众热情参与和互动。

(四)强化资源整合,普法合力有效提升

2020年,市委宣传部和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将守法普法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通知》,进一步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资源,推进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展览馆、市民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苏州普法不断扩大惠民覆盖面,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普法活动。目前,苏州市共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2个、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92个,地域覆盖各市区,内容涉及宪法宣传、税收知识、交通安全、扫黑除恶等多个领域。苏州市宪法宣传教育馆、常熟市“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苏州山塘法治文化体验线、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法治文化园、吴江区通运平望法治文化长廊被评为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常熟市“虞歌法韵”法治文化特色小镇被评委江苏省首批“法治文化特色小镇”。

(五)下沉治理重心基层依法治理规范有序

出台《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探索“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法治社会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台《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印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和《“法律明白人”培育与管理工作指引》,发放《法律明白人读本》,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培育1万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形成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能力强的基层法治建设带头人队伍。组织开展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巩固提升年行动,组织各地进行综合排序,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太仓市持续深化“政社互动”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约束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力,提升村居基层自治组织履职能力,取得了多方共赢成效。张家港市永联村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机制作用,构建了“党建+乡村治理”的发展新模式。开展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梳理修订完善工作,推动社会自治规则与国家法律法规衔接融通,健全“软法”体系。昆山积极探索修订法治框架下的自治章程,司法、民政、法律顾问、村委干部、老党员及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协商探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常熟市研究出台文明广场舞公约、文明养犬公约等市民公约,让市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成守法律、重程序、讲规矩的习惯。目前全市2170个村(社区)有1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54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在全省位居前列。

二、当前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苏州市普法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全社会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持续提升,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但对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普法工作还存在差距和问题。一是群众的法治信仰还需进一步培育。经过多年的普法,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懂得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身利益。但在法律武器无法达到想要的结果时,有些人会不按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知法不信法、信法不守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普法的需求和供应的匹配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普法内容同质率高,原创内容少,针对性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群的普法需求。一些地方宣传形式刻板,吸引力不足,群众参与度低。有些普法产品为创新而创新,没有做好需求研判,与群众贴合度不够,普法效果不明显。三是普法责任制落实还有提升的空间。个别普法责任部门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落实措施不力的问题。普法与执法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对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主要通过年终对工作计划、普法责任清单、普法活动的次数和工作总结的审核,对机关部门普法工作缺乏及时的跟踪反馈、督促指导,对普法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实际考评时印象分比较普遍。

三、推进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建议

要继续推进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必须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吸取智慧,深刻领会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十一个坚持”的要求,指导实践,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正确发展方向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全民普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将全民普法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守稳守牢。重点围绕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广泛宣传民法典等与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不断提升全民法治信仰。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把全民普法融入到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提升社会文明,增强社会活力,助力社会善治,为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筑牢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法律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法治需求,做好需求研判和分析,切实提升普法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结合群众关心的公共服务项目,把普法工作融入其中。比如结合双职工家庭关心的公益暑托服务,打造爱心公益暑托班,在课程中融入民法典绘本课程、模拟法庭、参观法治文化阵地等内容,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社会征集、评比奖励等激励方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各类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加强与民间法治资源合作,培育挖掘“普法网红”,吸引更多社会人才共同参与普法。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深耕智慧普法,通过优质的推文和线上普法活动,不断扩大惠民覆盖面。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与群众离得近的优势,引领广大村(居)民学法用法,不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积极在农村“法律明白人”及骨干队伍中发展和培养党员、村组干部,聘用网格信息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在涉农贷款、技术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不断增强“法律明白人”的社会公信力、荣誉感和仪式感。

(三)坚持社会主义特色,做优法治文化品牌

法治文化主要通过发挥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作用,实现法治真正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要提升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吸引群众参与到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一是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建设顾问、法治文化研究会会员作用,加强联系沟通,促使其深入法治文化建设实践,在法治文化需求研判、活动策划、作品创作、阵地建设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提出建议对策。二是要着力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法治文化需求,融合传统文化,如举办法治灯谜大赛、法治文化进园林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如开展法治城市地标定向挑战赛、法治广场舞等文化体育类活动。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借智、集智,调动广大法学研究人员、法律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的积极性,依托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当前文化潮流,研发、创作诗文、书画、昆曲、评弹、苏绣、核雕、纂刻等一批具有苏式风味的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形成种类齐全、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法治文化作品库。四是加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加强协调联系和指导督促,在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的同时,推进部门、行业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扩大法治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对已有阵地的动态管理,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宣传重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新时代的新要求作为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的重要来源,构筑法治文化新高地。

(四)坚持多方协同,抓好普法责任制落实

一是要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督查考核。做好“谁执法谁普法”年度履职评议。全面建立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履行普法责任报告书、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三单两书”制度,逐步形成清单管理、跟踪提示、督促指导、评估反馈的日常管理模式,以及时的督促压实各责任单位普法责任。二是提供各类普法实践平台。法治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策划、组织相应普法活动,鼓励司法、执法人员深入思考、积极创作,形成优质的普法内容。要组织开展普法人才选拔活动,发掘培育司法、执法领域优秀的创作、传播人才。三是注重资源整合,促进平台资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互助共享。注重与各机关部门的联动,实现内容整合,促使普法内容更加精致、门类更加专业、层次更加丰富。加强与文化单位、传媒公司等的联系合作,对各类普法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包装,丰富表现形式,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一线司法、执法人员亲历的法治实践,具有鲜活的故事、丰富的细节。通过将他们法治实践过程中的生动感悟和体验,进行深度加工,注入到法治文学、法治影视、法治艺术中展现出来,将大幅提升普法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感染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